《港珠澳大桥》观后感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在写观后感时,需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思考立场。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港珠澳大桥》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1
人们称赞港珠澳大桥“腾空跃起一巨龙,三地从此无西东。根根桥柱琴音奏,伶仃洋里荡欢笑。”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东接香港大屿山、西接珠海市和澳门半岛,是一座跨海大桥。由林鸣总工程师带领团队完成的“新世界七大奇迹”——港珠澳大桥。观看纪录片《港珠澳大桥》让我感受到大桥背后的故事,更使我受益匪浅。
开篇以茅以升建设中国第一座桥梁,让我们认识什么是桥梁工程。接着播放新中国成立后建造的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与港珠澳大桥作比较。让我看到了中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的飞速发展。
纪录片主要以港珠澳大桥建设最后一节重8吨的沉管E30号沉放安装过程为主线,展开了建设情节。安装E30号沉管时要将沉管放到海底40米以下的深海中。由于E30号是海底隧道的第33节也是最后一节,此项任务十分艰巨以及海底情况复杂。给隧道对接带来巨大的困难,大桥建设者们绞尽脑汁开始安装对接,他的成功关系到大桥的建设。对接成功后工程者欢呼雀跃,只有总工程师林鸣没有丝毫笑意,他在等待对接漏差报表结果。当他得知漏差为16厘米时,他宣布需重新对接,最终落差不到2。5毫米,创造了一个新的奇迹!
在对接E15号沉管时,林鸣和他的团队遭遇了沉重的打击,因为海底40米以下的地方淤泥太多。他们不得不退回去,三个月后,再次对接依然无果。功夫不负有心人,又过了一个月再次“出征”,终于安装成功!现场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在大桥建设同时保护好中华白海豚,实现“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是大桥建设者的承诺。大桥建设“让道”于中华白海豚,桥梁工程施工设计优化最终兑现了他们当初的承诺。
自20xx年出提出构想后20xx年12月开始建设,到20xx年10月正式通车,历经整14年。在这14年里,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奋力前行,才有了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有了这14年,才有了这座“圆梦桥”;有了这堂课坎坷的14年,才有了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
港珠澳大桥以桥、岛、隧的方式贯通香港、珠海和澳门。它记录了中国的力量,展现了当代中国的风采。在远处看,犹如一条巨龙蜿蜒在世界东方。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2
“厉害了,我的国!厉害了,中交人!”这是我看完影片后发自内心的感慨。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也掩饰不住我作为中交人的幸福。
在广袤的伶仃洋上,横卧着这样一条跨海长龙:它集桥梁、人工岛和海底隧道于一体,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工程,也是目前人类历史上最复杂、建设难度最大的海洋工程,建造过程中创造了无数个世界第一。它就是港珠澳大桥。
这是一项4000人共走钢丝完成的工程。施工用了7年,设计也同样用了7年。岛隧部分总共涉及到一百多道工序。整个工程也是边勘察边设计,边设计边施工。真真的:不可思议。
整合全球资源是做事的正确方式,但核心技术只能靠自己。
想向国外学习最先进的技术,工程师去的最多的国家是日本,我们的人员在日本学习到了最先进最精准的细节,然后加进了自己的思维,加进了适合我们国家的技术,我们成功了。我们的成功融进了我们自己的心血,我们的成功融进了我们自己的智慧。我们的成功融进了我们自己国家的力量。
尤其难忘的是那段潜水隧道,我们本不具备这样的技术,我们原本要向国外买这项技术的要领,哪里知道他们漫天要价,他们其实我们中国民族的行为和眼神令我们难以忍受。我们的科技人员一咬牙一跺脚,从此后开始了自己没日没夜的研究,从此也开始了自己没日没夜的实验,头发由黑变白,思维也越发灵秀,从此诞生了这灵秀的跨海大桥。
五十六公里,这只是一段很小的距离,可是这在人类历史上却是一段难忘的记忆,也是一段人类的桥梁发展史。这哪里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这哪里是“图纸简单,进程快速”。这分明就是我们向桥梁发展史的冲刺,这分明就是我们向世界桥梁发展史的挑战。
我们的工程师,我们的设计师,我们的工程人员,他们牺牲了自己美好的十四年的年华,证明的自己的价值,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春夏秋冬,多少个寒来暑往,多少个难关攻克。他们践行着中交人踏踏实实的做人原则,他们践行着中交人刻苦自立绝不低头的品行。
我做为中交人,感慨颇深,这样宏伟的工程是国家的骄傲,更是我们中交人的骄傲。在未来的日子里,一定尽我所能,为中交为祖国贡献我自己的一份力量。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3
《港珠澳大桥》这部影片,将大桥从设计论证到建造施工的过程完整呈现在荧幕中让我油然而生一种敬服,对中国工程师和中国工人这一黄金组合完成如此浩渝工程深深震撼。
港珠澳大桥历经六年调研和八年施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集“桥-岛-隧”于一体,全长55公里。这座世纪大桥的宏伟与壮丽,远远地望去,大桥仿佛像大海上的银线,直接将珠三角地区串在了一起,对于促进港珠澳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贯穿整个电影的,是情感。尽管大桥是现代史上最长海上桥梁,建造过程亦有多项“世界之最”,但闫东导演没有花太多篇幅着墨于大桥的雄壮宏伟。正如影片中,“比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导演的视线,着眼在每一个大桥建造者的传奇。因此,对比起数据成就,电影演绎的是真实,是有温度的“匠心”。为了这座如珍珠串般蜿蜒于伶仃洋上的港珠澳大桥,花了六年去筹备,用了八年去建设,四百多名工作人员夜以继日的工作。这么多工程人员的青春,便放在了这大桥建设上。有人从二十多岁干到三十多岁,也有三十多岁,现在已成中年男子。从前的单身汉,转眼成家立业,却不忘了穿着婚服在即将竣工的大桥上走走拍拍,有人携妻带眷到这伶仃洋上的施工地,一家三代共同为大桥奋斗,一座桥,有汗水,也有泪水。无论是总工程师还是一位焊接的小工,为了建好这座桥都热情投入,甚至把它视为人生最重要的事业,亦因此他们都成了“英雄”。通过导演细腻的镜头,留在观众的心中,让大家每当奔驰于港珠澳大桥上,隧道中,都会想起因为他们,才有这外媒口中的“现代七大奇迹”。
最令我感动的,并不是大桥的建成,而是建造过程中的挫折。成功固然令人欣喜,但是遇上失败更能展现出工作人员对大桥所付出的心血。在建E15号沉管时,遇到的海底急流卷起的淤泥填平了历经重重困难构建的沟槽,导致安装失败,要将沉管重新运回岸边,这件事令很多经过多日劳累的工程师都流下了眼泪。最后,在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对接成功后,很多几日不眠不休的工程人员都因为太疲惫就地而眠,这令我们很是感动。大桥的工程人员早已把这个项目视为人生最大的事业。有工作人员打趣的说,大家都有两个恋人,一个是自己的另一半,另一个就是港珠澳大桥这个项目。结婚生子和建桥都成了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电影记录了港珠澳大桥蕴含的时代精神,记录了建设过程中的很多历史瞬间和工程人员的感人故事,讲述了他们不畏困难,努力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今后我会继续向港珠澳建设者学习,脚踏实地、自强不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绽放风采。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4
其实在未观看纪录片之前,在我心里,对这座意义非凡的桥已有过多角度的了解。无论对于外界来说,它具有多大的跨时代的意义,对于促进港珠澳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战略意义,但在我的心中,它是一座中交人自己造的桥。
无论是在影片还是照片上,远远望去,这座被英国《卫报》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超级工程,以靓丽的容颜横卧伶仃洋上,它仿佛像大海上的银线,直接将珠三角地区串在了一起。我为它而自豪,为自己是一名中交人而自豪。
因此,我对我的同事们建造这座大桥过程中的艰难与困苦,也是感同身受。从最初方案的提出,一步步走到现在,期间蕴含多少殷切的期待,建造者承受了多少压力,都是可想而知的。这座全长55公里,涵盖了公路、桥梁、隧道以及人工岛等多项不同领域的综合性工程,又包括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技术的超级集合体,很多关键技术和施工方法在世界上也没有经验可循。据了解,该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是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规模之最的背后,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施工期间,曾遭遇了近40场台风,在去年台风“天鸽”来临的时候,紧急疏散了15000名施工人员。尽管台风如此强烈,但由工程人员精心打造的大桥却安然无恙。我们在一次又一次大自然给予的考验中逐渐强大。
然而,最大的挑战还是建桥本身——沉管隧道。让这个长达33节,每节重达8万吨的大家伙完成与深海的接吻,可以说是最困难的环节,因为容许的误差率只能在2—3厘米范围之内。为了将工作做好,要调动万吨的巨无霸吊臂船队。在沉管的关键期间,工作人员甚至几天几夜都没合眼,对数据进行反复的测量、计算和调配。在建第15节沉管时,遇到的海底急流卷起的淤泥天填平了历经重重困难构建的沟槽,导致安装不能继续,又要将8万吨的沉管重新运回岸边,再按照工序重头来过,这让多日未合眼的工程师心力交瘁,但他依然没有放弃,只是稍作调整后,又继续开始指挥重复沉管工作,最后直到成功完成对接。连日来不眠不休的工程人员,因为太困纷纷倒地而睡,看到这一幕,我对他们肃然起敬。
如今大桥成功贯通,惠及了三地人民。一桥飞架,将珠海和港澳两地的通行从过去的陆路三四个小时,水路一个多小时,压缩到只有20到30分钟的车程。对于三地发展来说,港珠澳大桥是一个越来越近的开始,而对于我们建设者来说,港珠澳大桥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结束,因为还有许多的大桥等着我们去造,我们也将前赴后继。
正如旁白所说:“海最宽广,比海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宽广的是胸怀。”我们中交施工团队,正是因为有这种比天空宽广的是胸怀和信念,才能创造出这样的一个伟大奇迹。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5
《港珠澳大桥》这部影片,令人心情起伏,久久不能平静。港珠澳大桥历经六年调研和八年施工的珠港澳大桥全长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影片一开始就从多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这座世纪大桥的恢弘与壮丽,远远地望去,大桥仿佛像大海上的银线,直接将珠三角地区串在了一起,对于促进珠港澳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贯穿整个电影的,是情感。尽管大桥是现代史上最长海上桥梁,建造过程亦有多项“世界之最”,但闫东导演没有花太多篇幅着墨于大桥的雄壮宏伟。正如电影中的旁白所指,“比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导演的视线,着眼在每一个大桥建造者的传奇。因此,对比起数据成就,电影演绎的是真实,是有温度的“匠心”。为了这座如珍珠串般蜿蜒于伶仃洋上的港珠澳大桥,花了五年去筹备,用了八年去建设,四百多名工作人员夜以继日的工作。不少工程人员的青春,便放在了这大桥建设上。有人从二十多岁干到三十多岁,也有三十多岁的,现在已成中年男子。从前的单身汉,转眼成家立业,却不忘了穿着婚服在即将竣工的大桥上走走拍拍,有人携妻带眷到这伶仃洋上的施工地,一家三代共同为大桥奋斗......一座桥,有汗水,也有泪水。无论是总工程师还是一位焊接的小工,为了建好这座桥都热情投入,甚至把它视为人生最重要的事业,亦因此他们都成了“英雄”。通过导演细腻的镜头,留在观众的心中,让大家每当奔驰于大桥上,隧道中,都会想起因为他们,才有这外媒口中的“现代七大奇迹”。
最令我感动的,并不是大桥的建成,而是建造过程中的挫折。成功固然令人欣喜,但是遇上失败更能展现出工作人员对大桥所付出的心血。在建E15号沉管时,遇到的海底急流卷起的淤泥填平了历经重重困难构建的沟槽,导致安装失败,要将沉管重新运回岸边,这件事令很多经过多日劳累的工程师都流下了眼泪。最后,在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对接成功后,很多几日不眠不休的工程人员都因为太困了而就地而眠,这令我们很是感动。大桥的工程人员早已把这个项目视为人生最大的事业。有工作人员打趣的说,大家都有两个恋人,一个是自己的另一半,另一个就是大桥这个项目。结婚生子和建桥都成了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电影记录了大桥蕴含的时代精神,记录了大桥建设过程中的很多历史瞬间和工程人员的感人故事,讲述了他们不畏困难,努力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今后我会继续向港珠澳建设者学习,脚踏实地、自强不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绽放风采。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6
今天下午老师带我们去观看《港珠澳大桥》这部电影。明媚的阳光,一碧如洗的天空,似乎正显现此刻我们的美好心情。
电影的前半部分介绍了我们国家的建桥历史以及港珠澳大桥的特点,后半部分全面展现了建设港珠澳大桥的艰辛。港珠澳大桥是一座跨海大桥,最大的两个特点:长、坚固。它横跨伶仃洋,全长约五十多公里,其中海底隧道长达6。7公里。为什么说它坚固呢?因为它具有能抵抗8级地震,防16级台风的超级能力。港珠澳大桥由8万吨钢铁制造,这么大的使用量可以造60座埃菲尔铁塔!那些可以轻松将人、树卷走的台风,在港珠澳大桥面前只算是微风,即使是面对威力巨大的12级台风,它仍能完好无损地耸立在伶仃洋上。
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是世界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海底部分由33个巨型沉管和一个合龙段接头组成,每个沉管相接的误差只能有几公分,由吊臂一米一米地慢慢下放,这简直比登天还难啊!工人们给这项工程起了个外号叫“海底之吻”。当最后一根沉管安装时,负责海底隧道的工程师们如坐针毡,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着,好像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撕扯着他们的神经,每过一秒,他们的紧张就增加一分。终于,经过26小时的奋斗,他们成功了。可工人们甚至来不及欢呼喝彩,便躺在地上睡着了,没有一丝噪音,周围一片寂静。
为什么中国人能克服那么多苦难建成港珠澳大桥?为什么能打破那么多建筑奇迹?就是因为中国人的智慧,那种不懈的奋斗和努力的精神。梁启超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周恩来总理也曾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所以我们要更加勤奋地学习,学习更多的本领,长大后为祖国奉献自己的才华。加油吧,少年!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7
5月1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等联合出品的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在全国院线上映。
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全长70分钟,历时8年不间断跟踪拍摄,是在电视纪录片《港珠澳大桥》的基础上,二度创作而成的一部全新的电影纪录片。
影片总导演闫东:当一座雄伟的大桥建设在我面前的时候,我觉得不光是看到桥,更想表现的是建设这座大桥的一线建设者,这个片子在今年五一劳动节上院线,向全国的各界的职工致敬,他们分守在各个职业当中,是工匠精神铸造了国之重器。
看了电影以后,心潮澎湃、倍感振奋!因为作为一名钢铁人,我们也是支撑“国之重器”的坚强力量!
港珠澳大桥可谓是中国钢铁行业一次空前的“大阅兵”,中国宝武是港珠澳大桥最大的钢材供应商,供材覆盖了桥、岛、隧三大主体工程,合计约50万吨。而宝钢股份供货合计约34万吨,在大桥主体工程用钢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港珠澳大桥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8
“浩瀚无际的蔚蓝大海上,港珠澳大桥就像一根银线,串起三颗东方明珠,香港、珠海、澳门。”看完这部纪录片,我感触很深。
海最宽广,比海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宽广的是人的胸怀。港珠澳大桥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由于施工海域地处我国乃至全球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圈,海上航道、空中航线以及生态保护、台风巨浪、海水侵蚀等诸多复杂因素,都使得它创下施工难度世界之最。
影片以大桥建设过程中最后一根沉管E30吊装过程为焦点,让后人感受到工程的浩大与艰难,也让我们对中国工程师和中国工人油然而生一种钦佩之情。安装过程中,E15沉管因特殊原因,两次对接失败。但工人们没有放弃,默默流泪后,重新振作起来,第三次对接,成功!“我们没有失败,只是敌人太强大。”
一代代工程师的努力,才换来如今宏伟的港珠澳大桥,有的人从30岁到40岁,有的人从50岁到60岁,这十几年中,起早贪黑攻克一个个世界难题,终会得到回报。许多夫妻默默付出在大桥上,他们灿烂的、发自内心的笑容那么真挚,无数个工作的夜晚,累倒在工作岗位上,不畏艰险,看到他们的睡姿,我们真应当向他们致敬,也要向这些中国工人学习,努力学习,为中国的发展和强大贡献一份力量。
文天祥的“零丁洋里叹零丁”早已成为过去,如今,浩瀚无际的伶仃洋上架起一条巨龙,伸向三地,伸向人民的心里。致敬这些工程师和工人,他们造就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工程,用双手推动着社会进步。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9
港珠澳大桥是工程师们历经6年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建造的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整部纪录片气势恢弘,将大桥从设计论证到建造施工的过程完整呈现在荧幕中,让我油然而生一种敬服,对中国工程师和中国工人这一黄金组合完成如此浩瀚工程深深震撼。
一、工程概况
港珠澳大桥主体建造工程于2009年12月15日开工建设,以期于2015至2016年完成,投资超700亿元,约6年建成。复杂的海床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超长的跨海距离,工程们要挑战海上建桥的极限。伶仃洋上的每一次台风、巨浪、地震甚至是海水侵蚀对它来说都是一次次致命的威胁。这里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每天约有4000多艘船只通航,这座大桥需要坚固到能够抵抗强烈的撞击。这里有三个重要国际机场,保证航空与桥梁的安全也是设计师们要面临的难题。除此之外,要考虑桥梁的阻水率,如果超过10%的阻水率,势必会造成河沙淤积,威胁航道的安全,同时未来的伶仃洋面临很可能变成一片冲积平原的危险。还有一种看不见的危险“氯盐”,也会大大的威胁桥梁的安全。跨海大桥、海底隧道、人工岛,每一项任务都充满了未知的挑战。
二、工程难题及解决方案
工程在施工建设中有三大难点:一是安全问题,大桥经过珠江口几个主航道,每天有4000艘船舶通过,需要确保工程建设和航运建设不会产生大的冲突;二是环保问题,大桥经过中华白海豚生态保护区,需要最大程度地减少工程建设对白海豚的影响;三是水文环境问题,大桥建设不应改变珠江口已经形成的两河三滩的水文环境。
港珠澳大桥对珠江口水文环境最大的影响来自人工岛的建设。采用沉管隧道方案,将使人工岛面积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显著减小人工岛的阻水率。此外,由于施工区域要穿过中华白海豚生态区,大桥的设计和建设团队充分考虑了白海豚的“生活质量”,已经制定了一整套保护措施。
三、我的感触
纪录片中很多镜头对准了这个超级工程审慎缜密的设计验证过程,真实地记录了为确保深海航道畅通和周边国际机场的飞行安全,工程师们运用智慧做出的各种创举,以及对试验数据不厌其烦地搜集和反复推敲。轨道下沉中钢缆牵引的模拟压力试验、高架桥的共振试验以及为了给大桥寿命提供验证数据,工程师们早在20年前就已经准备了氯盐试验,在这些付出和坚持中工程师们所展现出的信仰,更是给我带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感动。
感触一:严谨认真的态度
观看影片后,对现实工作带来了很大启发,平日里我们总是提出各种困难,各种施工条件不满足施工,各种外在条件不符合要求,无法正常施工,无法保证工期,质量要求太严,无法保证等各种理由。在超级工程中,里面的各个工程面临的困难非常之多,质量要求非常严,但是他们克服了,那是什么原因,工作态度。只有一把工程当成自己的一项创造自身价值的工作,才能有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
感触二:详细周密的计划
其次是对“工程”特别是大型工程、超级工程的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成大事,绝对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几个字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详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在计划之前你需要各种各样经验的积累,数据理论一个都不能少,而在计划后,工程又会遇到一个又一个问题需要你去解决。就拿纪录片里的例子来说,为了测试海水对金属的腐蚀,科研人员调用了在实验室被还是浸泡了二十多年的金属材料进行比较。注意,二十多年实际浸泡,不是推算不是模拟,是实际!当我看到实验室那些泡在水里的钢板时我对工程师们的高瞻远瞩是无比的佩服。
感触三:精诚通力的合作
影片中,超级工程所需要的种种零件,都是由分散在不同的地区合作提供。其中有不同专业共同合作吧,不同的生产厂商,不同的检测、科研机构来完成。其中不难看出国家的财力雄厚、更重要的一点是各方为保证完成同一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身的工作。这份通力合作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合同约束那么简单。更是为了完成一项目所聚集在一起的合作伙伴。只有每一个参与者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在规定工作内,保质、保量的安全的完成参见工程。
四、结语
港珠澳大桥,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这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这是最巧妙的东西人工岛修筑方案,它将连起世界最具活力经济区,对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经济社会一体化意义深远。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机械和建筑的工程记录,更是中国力量的体现,展现了当代中国的风采,最后让我们向这些挑战宏大自然,造就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工程,脚踏实地,用双手推动着社会进步的工程师们致敬!
如何写“超级工程纪录片港珠澳大桥”观后感?
在看完纪录片《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后,我不禁为如此伟大的工程赞叹。工程师们克服多种对施工不利的条件,在工程建设当中不断发现问题,并想方设法寻找对策,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兼具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它将香港、澳门、珠海三地连为一体。复杂的海床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超长的跨海距离使得施工难度加大,工程师们需用科技和勇气完成这个工程奇迹,他们要启用世界最大的巨型震锤来完成人工岛的建造,沟通起跨海大桥与海底隧道,这也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工程。
港珠澳大桥横跨伶仃洋,这里台风频繁,海床结构复杂,再在海底建设如此庞大的超级工程的话,很有可能会引发地震,进而导致海啸等灾难的发生。为保证工程安全进行,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1、阻水问题:大桥横跨珠江口,对珠江的排洪纳潮有较大影响,严重时会造成航道淤塞;这样必须采用大跨径的桥梁。(如果采用30米跨径,桥墩的厚度约为2-3米,阻水率为6-10%,而采用100米跨径,阻水率就降为2-3%)
2、航道问题:珠江口为我国航运最繁忙的航道,必须提高大桥净空;
3、航空限高问题:大桥附近有澳门、香港两个国际机场,对桥高有严格限制,这样与第二条形成一个矛盾;
4、白海豚问题:大桥横穿白海豚的繁殖地,建设期必须错开白海豚繁殖期;
5、台风:珠江口台风多,对大桥的稳定性及行车安全设计上有较高要求;
6、海水侵蚀:海水对混凝土的逐步侵蚀,影响大桥结构和使用寿命。
珠江口基本上为冲积地质,淤泥较厚,在这上面修建外海人工岛,在国内还没有先例。同时由于淤泥和地质其他问题,在上面建设沉管海底隧道同样在国内没有先例。(国内基本上为盾构隧道)。这样在淤泥地上修建人工岛和海地隧道也成为一个难点。
大方面的问题便于发现,但对于如此巨大的超级工程来说,在工程的进行过程中还会不断地遇到新问题。例如,在放置沉管隧道之前,工程师们发现海床并不结实,无法承受沉管的重量,在洋流的影响下还会导致沉管侧翻。如果沉管侧翻,在海底巨大的压力下,是无法再将其置回原位的,这样一来,造价高昂的沉管就相当于报废了。因此,在此之前,工程师们现在实验室里模拟海洋环境,计算相关数据,并同时在海底浇灌混泥土平台,日后可将沉管放置在混凝土平台之上。
对于像港珠澳大桥这样的世界级超级工程,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是多方面的。要做好一项工程需要花费很多心血。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10
要做好港珠澳大桥这样世界级超级工程,需要建设者呕心沥血,加班加点,多方配合,才能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翻过一座座大山”。对平时工作的各种困难、各种阻力,我们不能推脱,更不能放弃,我们要像影片当中的工作者一样,仔细思考问题,认真分析原因,通力协作共同解决问题,把工程当成自己的一项创造自身价值的工作,发挥自己最大能力,促进整个部门、整个团队的发展。港珠澳大桥展现出了中国现代建筑与机械实力,向世界体现了中国力量和风采。大桥气势恢宏,深深震撼人心,令我热血澎湃,更激励着我踏实工作、砥砺前行。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11
观看影片后,对现实工作带也来了很大启发,平日里我们总是遇到各种困难,但要从困难中站起来,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并不是那么容易。但是港珠澳那些设计师,工程师以及工人们他们克服了,那是什么原因,工作态度。只有一把工程当成自己的一项创造自身价值的工作,才能有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
在看完纪录片后,为如此伟大的工程赞叹。工程师们克服多种对施工不利的条件,在工程建设当中不断发现问题,并想方设法寻找对策,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这座桥,体现了中国人的倔强与自强不息。让我们向建桥的所有设计师、工程师以及工人学习,也为他们点赞!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12
虽然早已久慕港珠澳大桥的盛名,却是一直无缘得窥其貌。正好,20xx年5月9日晚,学校组织我们去观看纪录片《港珠澳大桥》,我才有幸一睹其风华绝代的英姿。
晓月银钩花初绽,歌舞瑶台宴正欢。玉皇酒醒寻碧带,见游龙卧清湾。举世闻名的港珠澳大桥,东西绵延数十公里,沟通港珠澳三地,如一条巨龙,静卧在伶仃洋的万顷碧波之上。远望港珠澳大桥,它真的彷如一根仙人们遗落人间的玉带。它纤细柔美,蜿蜒绵长,悠悠渺渺,伸向天际,又在人们目力所极之处消失于云海之间。近看港珠澳大桥,它却是一条遒劲有力、雄伟壮观的钢铁巨龙。它如同是堕入人间的敖广,一会儿作神龙摆尾状戏水弄澜,一会儿又逞飞龙在天状怒射苍穹。在它身上,刚与柔被同时赋予;在它身上,力与美在双双绽放!
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是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巨大桥梁,主桥东起香港新界大屿山岛西北部散石湾,向西依次经过珠江口铜鼓航道、伶仃西航道、青州航道、九洲航道,止于珠海澳门口岸人工岛,全长约55公里,大桥主体工程全长约29.6公里,海底隧道长6.7公里,是世界上比较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建设史上技术比较复杂、施工难度比较高、工程规模比较庞大的桥梁。此外,大桥还在沿途设置了多个观景平台,从上面一览碧海、蓝天、绿岛、白云,非常惬意。大桥下还有许多绝美的海岛,日落时便有比较美的景观。如若到时,你也正好驾车路过,便就能有幸领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
港珠澳大桥的壮伟,不仅源于它的气度和绝美,更源于人们为它所耗费的心力和汗血!港珠澳大桥的构想比较初在1983年提出,20xx年12月15日正式开工,20xx年10月24日上午9时正式通车,总投资达720多亿元。整个工程,从立项、审批到设计、建设,人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港珠澳大桥,它不仅是我们中华巨龙的象征,更是我们大国工匠的丰碑!
看着港珠澳大桥,你会不由得涌起一阵由衷的敬意和自豪。你会感慨大国工匠勤劳智慧的伟力,你会惊叹盛世中国日新月异的华彩!你更会情不自禁地缅怀起历史的舞台上我们泱泱华夏炎黄子孙曾经的文明与强盛,屈辱与悲歌。曾经的我们,也曾雄立于世界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我们有过文景之治,我们有过贞观长歌;我们有过两宋的风流,我们有过康乾的盛世!我们也曾是天朝上国,我们也曾威加海外!只是,月满则亏,盛极必衰。我们也开始做起了掩耳盗铃夜郎自大的迷梦!终于,来自不列颠的鸦片和枪火撬开了我们家园故国的朱门。从此,烽烟遍地、饿殍千里,不再被上天眷顾的我们开始了沉痛的近代史。愤怒孕育希望,不甘哺育梦想。黑暗不能永远遮盖光明,落后就要挨打的经历给予了我们坚持的勇气和奋进的动力。如今,我们又重新崛起,怎能不五味杂陈!如今,我们又再逢盛世,怎能不热泪盈眶!如今,再看到壮伟的港珠澳大桥,我只想默默地祈祷和祝福:我比较美的中华啊,我比较爱的中华,只愿您能永远繁荣昌盛,宁静安详!只愿您能永远风和日丽、鸟语花香!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13
港珠澳大桥,这是一座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这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这是最巧妙的东西人工岛修筑方案,它连起了世界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对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经济社会一体化意义深远。港珠澳大桥这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机械和建筑的工程记录,更是中国力量的体现,展现了当代中国人的风采。
港珠澳大桥是工程师们历经6年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建造的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整部纪录片气势恢弘,将大桥从设计论证到建造施工的过程完整呈现在荧幕中,让我油然而生一种敬服,一种自豪。
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以第E30号沉管沉放安装过程为叙述主线,回顾了港珠澳大桥自20xx年动工以来,中国桥梁建设者们自力更生、“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历程,展示“一国两制”的丰硕成果,体现中国制造背后的国魂匠心,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纪录片中很多镜头对准了这个超级工程审慎缜密的设计验证过程,真实地记录了为确保深海航道畅通和周边国际机场的飞行安全,工程师们运用智慧做出的各种创举,以及对试验数据不厌其烦地搜集和反复推敲。在这些付出和坚持中工程师们所展现出的信仰,更是给我带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感动。
感触一:严谨认真的态度在超级工程中,里面的各个工程面临的困难非常之多,质量要求非常严,但是他们克服了,那是什么原因,工作态度。只有把工程当成自己的一项创造自身价值的工作,才能有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
感触二:详细周密的计划成大事,绝对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几个字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详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在计划之前你需要各种各样经验的积累,数据理论一个都不能少。
感触三:精诚通力的合作影片中,超级工程所需要的种种零件,都是由分散在不同的地区合作提供。其中有不同专业,不同的生产厂商,不同的检测、科研机构。这份通力合作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合同约束那么简单。更是为了完成一项目所聚集在一起的合作伙伴。只有每一个参与者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在规定工作内,保质、保量的安全的完成参建工程。
港珠澳大桥,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一张联通世界”的中国名片,一桥飞架,连接起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区域,电影重点挖掘了港珠澳大桥之所以成为二十一世纪伟大工程的原因和意义,揭示了这座“超级工程”背后,中国桥梁建设者们勇于攻克难关、不断挑战极限,用智慧和汗水在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确立“中国标准”创造中国奇迹。桥的背后是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14
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桥梁创造了众多的“世界第一”,世界最长跨海大桥、跨度最大的公铁两用桥、首座公铁两用跨海大桥……正在中国的江河大海上如火如荼地建设着。大桥已成为中国的一张新名片,中国是当之无愧的桥梁大国和强国。
目前,世界排名前10位的大跨径斜拉桥、大跨径的悬索桥和跨海大桥中,中国建造桥梁分别占5座、6座、6座。而且,我们新建的斜拉大桥、悬索桥、跨海桥,从技术含量、技术水平以及使用的普遍性方面,毫不逊色。
全球最高的100座桥,有81座位于中国。如都格北盘江大桥全场1341.4米,桥面到谷底的距离为1853英尺(约合565米),相当于200层楼高,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桥。
四川干海子特大桥,世界第一座全钢管混凝土桁架梁桥,最高钢管格构桥墩达117米;鹦鹉洲长江大桥,世界跨度最大的三塔四跨悬索桥;湘西矮寨特大悬索桥,创四项世界第一。丹昆特大桥(165公里长)这是京沪高速铁路丹阳之昆山段的特大铁路桥,全场164.85公里,是世界第一长桥,第一高铁长桥。而放眼未来,世界跨度最大的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沪通长江大桥预计20xx年通车;主桥设置双层双向10车道、世界上通行能力最大的杨泗港长江大桥20xx年也将建成。
未来,我们还有一大批世界级的桥梁正在路上,我们国家的桥梁建设,正在从一个大国走向一个强国。近几年,从桥梁、高铁、电力等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高速发展,充分说明了我们中国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小康社会新时代时是一步一步干出来的,时代要求我们在新时代中共同努力,为中国荣耀增光添色!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15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货车聚集、人流涌动——港珠澳大桥24日9时正式通车运营。当天,记者在珠海公路口岸现场看到,首批满载货物的货车快速过关,旅客出发顺畅,标志着历时九年建设而成的这座“国之重器”正式走入普通百姓生活,开启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崭新未来。
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总长约55公里,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据珠海市口岸部门介绍,大桥通车后,可通行车辆包括跨境巴士、穿梭巴士、跨境出租车、货运车辆、跨境私家车等。记者在现场看到,大桥实行客货分流,口岸穿梭巴士是粤港及港澳口岸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提供频密接驳服务。珠海、香港、澳门三地口岸均实行24小时通关,其中珠澳之间采取“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创新模式。此外,三地口岸均为港珠澳大桥的旅客提供多种多样的出入境交通换乘方式。
通车当天,“便利”是大桥给群众的最直观感受。记者在现场看到,有的旅客很早就抵达珠港出境大厅,希望尽早上桥体验。常年在香港居住、生活的珠海市民张贵莲特意提前一天乘船回到珠海,就是为了在大桥通车运营后,体验搭乘穿梭巴士返回香港的便利生活。她说,自己此前每次都要搭车、乘船,花费3个小时以上才能从香港回到珠海,如今大桥通车运营,她的行程已经缩短到最快两个小时以内,换乘难度也显著降低。
“港珠澳大桥开通后,我打算每周都回家一次。”她说,“这是国家的大工程,更是我们老百姓的福音。”
大桥的通车,还让粤港澳三地众多企业触摸到了市场的喜人前景。经营业务涵盖国际物流、仓储物流、代理通关等服务的稳建供应链公司市场总监李梅蕊说,港珠澳大桥的开通,让企业极大地节约了运营成本,促使业务更好地辐射到云南、贵州等地,预计业务会有20%至30%的增长。
在当天货检区通关现场,拉载珠海公路口岸首票出口货物的香港货车司机蔡文峰满意地看到,由于采取了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红外体温检测等一系列先进设施设备和智能化通关查验系统,满载货物的车辆只需刷卡一次即可过关,耗时不到一分钟。他说,以前大桥没有开通,绕道珠江口东岸抵达西岸,通常需要近5个小时,节假日拥堵通常花费十多个小时。“现在大桥通车了,我们司机不用起早摸黑,公司可以预测物流时间,我相信珠江西岸的发展会比预想的还要快。”
本文地址:《港珠澳大桥》观后感https://www.dy090.com/a/133726.html
猜你喜欢: